李熙州,鄭州資深石友,圈內(nèi)人尊稱李哥,網(wǎng)名“老石頭李”。李哥退休前供職于鐵路部門,走南闖北。早年練過書畫,藝術(shù)功底深厚,賞石眼光獨到。因為愛石,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石展、奇石集散地。曾有二十余篇賞石文章散見于《石友》《中原賞石》《大河報》等報端。玩石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今天就細聽李哥講講石緣二、三事……。 故事文字由李哥提供。


臥虎石緣
也許這是緣分,2002年夏的一天,我原有別的安排,后來卻鬼使神差地冒雨來到鄭州北三環(huán)邊的陳砦花卉市場。轉(zhuǎn)了兩家奇石店,匆匆走出東大門。雨越下越大,這時我看見幾十塊形態(tài)各異的安徽靈璧石正恬靜、從容地或立或臥在雨中,盡情享受著雨水的沐浴和滋潤,一個個顯得既生動又有靈氣。我不顧雨大快步向前,愛憐地逐一撫摸,欣賞著它們。這時我突然看到一塊歪斜著靠在墻邊,周身布滿條紋的紅石頭,感覺有點意思,就冒雨隔著大玻璃窗喚出老板,三言兩語快速成交后,我便抱起石頭上了路邊41路公交車。想我那落湯雞般,懷抱石頭的模樣,一準兒是怪怪的,至今還記得司機和眾人驚奇的表情和詫異目光。
下了車,當我抱著石頭冒雨疾行300多米,又一氣上樓進屋時,驚得老伴目瞪口呆。
我迫不及待將石頭擺好細細觀看:這是一塊自然形成,酷似動物的靈璧紅皖螺,通體有方解石粗線條纏繞,惟妙惟肖地勾勒出靜中有動、威風凜凜的神態(tài)和氣勢。那頭形、那腰身、那色彩,讓我覺得眼前臥著的分明是一只老虎,感覺它隨時就會動起來,我越看越愛,心中歡喜,給它起名為“臥虎”。
過后我想給臥虎換個位置,挪動起來頗感費勁。連我自己都懷疑那天冒著雨,那來那么大的力氣,老伴說:“不是你勁大,是臥虎石想來咱家”。
后來又去陳砦花卉市場時,聽安徽石商講,那東墻外的石頭都是他們數(shù)月間陸續(xù)用汽車運來的。想想滄海桑田數(shù)億年前,大自然鬼斧神工生成的臥虎奇石,從安徽靈璧千里迢迢,一路顛簸來到茫茫人海的鄭州,幾個月無人問津,最后竟在大雨中等著我來將它如獲至寶般抱回家中。可能這就是緣分,是愛石人常說的“石緣”。 老友范君之父屬虎,年近八十,也是喜好奇石。一天老爺子專程到家,圍著臥虎石看了又看,連聲稱奇。
后經(jīng)學(xué)習知道這紅皖螺為4至6億年前,震旦紀低生物藻類遺體堆集而成的化石,由疊層石、碳酸鈣、方解石等組成,因含氧化鐵呈紅色。
國有國寶,博物館要有鎮(zhèn)館之寶,這靈璧臥虎石就是我們家的鎮(zhèn)宅之寶。


神秘黃河石
耐不住黃河石的誘惑,那年春節(jié)剛過,我就約上石友老楊不顧寒冷到洛陽黃河二壩(西霞院水利工程)河灘覓石。那天運氣不錯,收獲頗豐,最后在精挑細選,決定取舍時,因體力有限我依依不舍將一塊似有圖案,個頭偏大的石頭埋了起來,又用幾塊石頭壓上,還做了記號。
“五一”放假,兒子回來了。我一直惦記著那塊石頭,就讓他開車,老伴作陪,又叫上石友老楊夫婦,一行五人興致勃勃,上高速、下會盟、經(jīng)白鶴、過霞院,在二壩美石堆中與天地山水融為一體,那真叫心曠神怡,如醉如癡啊!河灘大,石頭多,我轉(zhuǎn)來轉(zhuǎn)去才找到上次藏石,剛剛用水洗過,兒子就脫口而出:“仙女”!老楊兩口子跑過來也嘖嘖稱贊,連聲說像。我也驚喜地從石紋中看出有敦煌飛天的韻味。臨走前我們在眾多石頭的陪伴下享用過野餐,隨后各自便將洗凈晾干的得意之石裝入袋中。懷著不枉此行的喜悅,一路歡聲笑語。高高興興回到家里,小心翼翼將石頭依次取出擺好。咦!竟然沒有看到仙女石!左右找遍也不見仙女石的影子!我急忙打電話問老楊,他卻不解的反問道:“仙女石你沒有帶回?”電話里還聽他夫人說:“他們不要,咋不給咱呢”。真是奇了怪了,是走時漏裝了?還是石頭會隱身?百思不得其解!又一次和仙女石擦肩而過,我懊惱不已,老伴、兒子也甚感遺憾、惋惜……
接著有事兒到外地20多天,在返回鄭州的次日我便心急火燎只身趕到霞院,借來當?shù)厥训淖孕熊嚕掖疑狭硕䦃。站在壩上放眼西望,眼前的景象使我大吃一驚——只見茫茫一片大水,原先偌大的黃河灘和遍地的黃河石全部被水淹沒,仙女石已蹤影全無……;谢秀便敝形覐姶蚓駚淼綆靺^(qū)大門小賣部,一打聽得知水位升高才兩天。后悔呀!我為何不早來幾天呢!又有人安慰我說現(xiàn)在放水是調(diào)試,過一段水位還可能會降,使我仍抱有一絲希望。后來聯(lián)系上當?shù)氐膶O姓石友,他說二壩蓄水是為發(fā)電,水位根本不會再落。
難道說若隱若現(xiàn)的仙女石和我再也沒有緣分了。我有幸兩次目睹其芳容,是她怪我第一次會面未果斷將其帶走?第二次見過面就故意躲開?還是她知道我要去第三次索性就深藏水中?但我注定還要去黃河邊覓石,還要去二壩,到時候我會虔誠地問大河:“我還能再見到神秘的仙女石嗎?”



金海醉石
不知你信否,到河灘撿石頭不僅有樂趣,還會上癮。
每年到兒子家時,我都會不畏嚴寒,不避酷暑,頻繁往返于北京、平谷之間,風塵仆仆,樂此不疲,只為尋覓金海美石。
去年五月到北京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,天不亮起床,冒著小雨轉(zhuǎn)三次公交車,趕往平谷南獨樂河金海湖老河道。我興致勃勃,全神貫注地欣賞著滿河灘經(jīng)雨水滋潤后,色佳紋奇,招人憐愛的金海石。每走幾步都要停下,環(huán)顧四周,生怕漏看那一塊。當我猛然看到一塊石頭上像是躺著個人時,精神為之一振,遂快步上前。定睛一看,啊!果然一素衣長衫古人臥于石上,在蒙蒙細雨中,在空曠寂靜的老河灘里。我抱起石頭,看著看著,不禁浮想聯(lián)翩……
這像是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過著隱居生活,酒后常臥“醉石”的賞石鼻祖陶淵明公? 或者是在洛陽建有“平泉山莊”與白居易交厚,卻與同為愛石人的牛僧孺不和,逢醉便臥“醉酒石”的李德裕公? 要么是前無古人,后無來者;酷愛賞石,還常與米芾作伴,也是酒后愛在“醉眠石”上醒酒的蘇東坡公? 也可能是抗倭勝仗后慶功宴上酒醉臥于福州戚公祠“醉石亭”的一代名將戚繼光? 你們何時外出云游,過了黃河又一路北上來到燕山腳下,一醉多年,一動不動,一聲不吭,讓我晚生小輩好難辨認啊! 石友熊清華言:酒不醉人人自醉,石不醉人人亦自醉,天下醉人的酒多,多到成千上萬,而醉人的石頭,從古到今也只有這么幾塊。 那天平谷金海河灘恩賜于我的這方美石,就權(quán)且稱之為“金海醉石”吧!

|